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经中共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勾画了“十五五”时期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部署。 “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主化程度大幅提高、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实现新突破、社会文明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提高生活质量,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突破,筑牢国家安全壁垒。为实现上述目标,《建议》明确提出12个问题,其中不少问题与人民生活建设密切相关。比如,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大力促进共同富裕。我们要千方百计加强普惠性、基础性、综合性的民生建设,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急的问题,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我们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供人民满意的教育,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优质房地产开发,加快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高素质发展,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一化。 《建议》还提出,坚持扩大内需、促进民生和消费利益的战略基础,坚持货物投资和人的投资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导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与投资、需求与供给良性互动,提高内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我们要大力扩大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坚决消除全国统一市场建设的障碍。 《建议》强调,要更加重视民生建设,更加重视民生建设,更加重视保民生效益和促消费,解决好民生急需、困难问题。人民群众的烦恼和焦虑,我理解。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要逐步建成制造大国、科技大国、农业大国、外贸大国,同时逐步建成改善民生的国家,坚定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经济原理看,改革开放后,投资、出口、消费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时期,重点往往放在通过投资和出口促进经济增长。进入二十一世纪,原有的大规模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 200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从以第二产业为主转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转变为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为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进一步明确: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提出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把创新作为发展第一动力。我们将构建以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全面现代化建设是一个两个阶段的过程,有一系列的指导思想,包括发展新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高质量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已近20年。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一个重要阶段。中国已实现工业化,制造业产值占全球30%以上,远超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扩大内需特别是以居民消费为主的消费就成为当务之急。经济增长三驾马车要强调消费拉动力,真正把消费放在第一位。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发达国家。这些国家通过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居民消费支出一般占GDP的60%以上。我国是期望十年内基本实现现代化。但近年来,该国家庭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维持在40%左右(2023年为39.2%,2024年为39.9%),比世界平均水平低约20个百分点。因此,我们必须加快经济增长向消费拉动的转变,这也是中国消费改善的转变。在此过程中,服务消费比重将不断提高,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为此,要加快居民消费增速,逐步提高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50%以上。为此,要通过逐步提高居民特别是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扩大国民收入再分配,加大对居民的投资,加快建设小康社会。当前,最重要的挑战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综合保障水平,尽快改变不少农村居民养老金普遍偏低的状况。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海南)根据消费日益成熟的趋势,相继出台并深入论证了优先富民、引导消费、加快发展服务业、农民工国有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结构调整等政策建议,推动改革。此次提出建设富裕国家的系统性建议,与以往的愿景一致,也融入了新的理念。我认为,这符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值得认真关注和研究。 (作者,张作原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本文是作者为纪念其新书《民生之国: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国策》出版而发表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