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更新

优化种植结构,强化技术含量。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在异常天气频繁发生的背景下,我国粮食生产总体较为稳定,实现了稳产丰收的预期目标。这一成绩的背后,是种植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农业技术的大力创新,是保障粮食稳定生产的重要支撑。农作物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在提高农作物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北方正在推广的玉米与大豆连作技术,不仅可实现2025年玉米亩产500至600公斤,还将使大豆增产100至130公斤。这不仅增强了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也有效扩大了油籽作物的供应。在西北干旱地区,大力推广配备滴灌技术的“恒冠35”、“吉米22”等节水抗旱小麦品种,实现平均节水效果30~50立方米/亩,稳定小麦单产400~500公斤,大幅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粮食生产仍面临诸多挑战。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部分农民参与现代农业积极性不足,创新障碍重重,关键环节技术推广实施困难。此外,极端干旱、暴雨、高温、病虫害等气候自然灾害频发,也给农业生产带来新的不确定性。面对这些挑战因此,迫切需要政策支持、技术集成与推广、问题发展等多方面协同努力。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一方面,提高了政策应对的及时性和精准性。例如,今年秋粮丰收关键时期,河南、山东等主产区遭遇持续降雨。国家立即公布了《农业防灾减灾保丰收秋粮工作方案》。同时,财政部会同部紧急下达农业生产救灾防灾资金4.84亿元,有力保障了粮食稳定生产。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创新补贴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柯伦目前补贴主要以“一卡”形式提供。未来可考虑与种植面积、绩效挂钩的差别化补贴方式,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推动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加强农业技术研发、集成、推广应用,科学制定系统性行动计划。育种创新,利用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加快新品种选育进程,充分挖掘谷物增产潜力。二是整合因地制宜的区域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如东北地区的“梨树模式”、华北衢州市的“格林顿半粮”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系统解决方案。三、积极寻求新模式大规模推广和实施技术。我国最初建立了多方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包括科学技术委员会、农业技术推广办公室、科学技术法庭等。这些技术推广模式为大规模技术应用提供了经验和参考资料。未来,科学家应进一步理顺和推动形成企业、推广主体和农户充分发挥各自角色、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技术推广共同体。积极鼓励农业新型经营,激发粮食生产新动能。一方面,加快发展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中等规模经营。例如,苏州凯相宫村管理全村350亩农田水稻产量和品质同步提高,平均每亩利润1000元以上。同时,要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联系,构建紧密的利益联动机制,充分释放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夯实粮食安全基础注入内生动力,形成现代农业与小规模农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种植结构优化和农业技术创新本质上是从理念到实践的重要转变。传统农业打破这种思维方式,推动生产管理从单株作物到系统结构的优化和精细化。展望未来,我们要进一步推动农业与人工智能、形成绿色低碳、高性能、高效融合和本地化应用的新模式。同时,迫切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的抵御能力、风险承受能力和可持续性,为保障国家长期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庄明浩,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你可能也会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