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记者李艾乃 11月3日,2025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中国证券报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大会将于11月10日至12日在上海举行,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等主办。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秘书长宋小刚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以来,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智能化”成为机器人行业的主旋律。机器人行业正在加速从执行重复性、日常性任务的“功能设备”向能够自主感知、决策的“智能伙伴”转型。制作和执行。该行业不断发展和壮大。 11月2日,首款5G-A人形火炬传递机器人“夸父”亮相深圳第十五届全国火炬传递。 “夸夫”单臂扛着1.6公斤重的火炬,以非常拟人化的跑步姿势完成了100米接力。这一生动的场景体现了机器人产业正在加速走向技术突破发展和场景拓展的重要时期。宋小刚在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得益于强有力的政治支持和旺盛的市场需求,我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取得长足进步。机器人技术已从“制造业的瑰宝”发展成为渗透到数千个行业的设备和关键智能工具。具体来看,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国内机器人行业营业利润预计翻番,由2020年的1061亿元增至237.89亿元2024年,工业机器人产量达59.5万台,服务机器人产量达59.5万台。今年前三季度,行业收入同比增长29.5%。 1350万台,超过2024年全年产量。从应用量来看,日本已连续12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 2024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量将达到30.2万台,较2020年增长68.7%,占全球销量的54%。库存数量从96万台起,2020年销量突破200万台,增长1.1倍,成为全球第一。在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机器人成品的性能也在显着提高。宋晓刚介绍,公司已成功研发自主品牌高性能工业机器人产品,焊接、喷涂、移动作业k等高性能工业机器人产品,填补了高端领域空白,广泛进入各个应用市场。 2024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国内市场份额预计将首次突破50%,达到58.5%,比2020年增长27.1个百分点。同时,清洁机器人、物流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娱乐机器人、手术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技术日益成熟,商业化进程加速;农业机器人、采矿机器人、安防机器人、空间机器人等专用机器人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不仅如此,机器人零部件的支撑能力也在不断提升。高精度齿轮箱、高性能伺服系统、智能功率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研发不断取得新进展。目前,独特的合规率行业主要企业机器人成品率超过80%。上市公司加速设计 据介绍,2025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以“构建开放协作的智能机器人发展生态圈”为主题,聚焦“十五五”期间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生态圈的核心要素。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总工程师李艳霞表示,在往届会议成功的基础上,本届会议将进一步着力推动成果转化。大会通过供需耦合、投资洽谈等方式,推动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大会还将号召产业平台共同发起“机器人应用生态圈共建行动”,有效推动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在制造、医疗卫生、养老服务、教育娱乐等领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BART、埃斯顿、创新科技、尼松科技等上市公司以及玉树科技等企业将出席2025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与此同时,上市公司也在积极打造机器人赛道。在近期的业绩发布会上,南山志雄先生表示,公司与共盛电子共同同意在仿人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组件的研发以及新型高性能材料的供应方面建立合作关系。地方政府也积极参与。例如,今年4月,东莞市宣布将推动东莞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区到2027年,在核心零部件、多模态传感技术、运动控制技术、灵巧操控技术等方面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建成一批高水平研究创新平台。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智能机器人产业群相关企业数量突破1000家,培育“单项冠军”企业120家以上,相关产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